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

要让孩子喜欢阅读,学会阅读,进而养成阅读习惯,自然不能靠说教,儿童阅读推广人在多年的学习和摸索之后,已经总结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方法。

  身份

  梅子涵、方卫平、朱自强、彭懿、曹文轩、徐冬梅、阿甲、王林、薛瑞萍、常丽华、朱永新、干国祥、马玲、李庆明、邱凤莲、吉忠兰、王永燕、丁筱青、丁云、周益民……

 

  这些人中,有作家,有学者,有官员,有教师,有编辑,有商人,有家庭主妇……他们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但他们有一个相同的身份:儿童阅读推广人。

 

  儿童阅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核心,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童年——一个人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让孩子们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从而贮存大量的语言和思想资源,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有人说,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就是给他们一对飞向未来的翅膀。

 

  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课一直没有打破让学生“死读一本书,狠做大量题”的机械低效局面,因此也就没有能够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上发挥其本应有的作用。江苏的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告诉记者,现在一年级的小学生对阅读颇有兴趣,到了六年级,很多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丧失殆尽了。而中学生的书包中、口袋里装的除了教材,多是些动漫作品、灵异小说。重庆外国语学校的语文特级教师王君对此的解释是:“中学生太压抑了,他们需要在这种没有文化含量的书中寻求慰藉,需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安抚。”

 

  在社会浮躁,教育功利的背景下,如何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进而让阅读成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及地区在儿童阅读推广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这些自称为“儿童阅读推广人”的有识之士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方法

  要让孩子喜欢阅读,学会阅读,进而养成阅读习惯,自然不能靠说教,儿童阅读推广人在多年的学习和摸索之后,已经总结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方法。

 

  一、从为孩子大声朗读开始

  大声朗读是国外运用范围较广,成效较为显著的阅读方式。美国的“阅读委员会”在1985年发布的一项名为《成为阅读大国》的报告中说:“对孩子朗读,……能引导他们迈上成功的阅读之旅。”“证据显示,朗读不只在家中有效,在课堂里也成果非凡。朗读应该在各年级中继续进行。”

 

  2005年10月,“亲近母语”实验课题组在江苏、浙江、广西、河南、安徽等省开展了“大声读给孩子听”实验。“一本书、一张嘴、一颗心是这个实验的三要素。老师通过对文本的诵读,将自己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融为一体,直接传达给孩子,给孩子情感熏陶。……那种美妙不是我们苦口婆心的说教所能代替的。”课题组的邱凤莲老师这样解释这一实验。

 

  实验表明,对于阅读有一定困难的低年级孩子或者阅读习惯还没有形成的孩子,大声读给他们听是引领他们亲近书籍的最好方式。尤其对于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这一活动形式更具有可行性。

 

  “毛虫与蝴蝶”项目设计人干国祥认为,生活在不同的语言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

 

  朱永新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文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曾在成都某私立学校任教的陈美丽老师,在事业处于高原期的时刻,苦苦思考着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成绩更好一些而且可以持续发展,怎样才能让学生和自己的生活多一点灵性与活力而不只是冷冰冰的分数……怀着这两个朴素的愿望,她开始了童书阅读:毛虫之旅。

 

  一年之后,那些私立学校里出了高价的十分苛刻与挑剔的家长,本以为用2万多元一年的代价把孩子甩在学校就万事大吉的家长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拿起丢了很久的书,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谈论书中的某个人物或某个话题。有的家长甚至拿起丢了很久的笔,和孩子一起写读后感,和孩子一起写随笔,并将他们的文章发在教师的博客上。他们开始走近孩子,理解孩子,并有意识地利用书籍对孩子进行教育。而最初那一群曾经让教师痛苦的学生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像学校校长在陈老师博客上的留言所说:“不管是走进五·九班的教室还是寝室,心里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宁静。这种宁静是孩子们送给我的。五·九班的孩子爱读书也会读书。那么多有意义有意思的书籍滋养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把读书当作了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

 

  二、为每一个孩子寻找此时此刻最适合他阅读的书籍

  不知道该读什么书!没有什么书可读!

 

  这是老师们经常面临的两个读书问题。儿童阅读推广中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有哪些优秀读物可以提供给孩子们?怎么能确保这些书籍是通过最广泛的筛选,是最优秀与最适宜的?一本优秀读物一定适合任何一个孩子吗?如何为每一个孩子寻找此时此刻最适合他阅读的书籍?

 

  儿童阅读推广人用各自的方式为家长和孩子们推荐优秀读物,有的列书单、有的写书评,有的提供购书平台。

 

  “亲近母语”课题组倡导“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阅读大量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徐冬梅说:“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特别是儿童文学经典是必须的。这一方面符合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另一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文学素养、人文素养都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

 

  去年7月,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中心出版了“为小学各年龄段孩子量身定做”的一套经典诵读读本——《日有所诵》。对于诵读的好处,读本主编之一、安徽合肥62中小学部语文老师薛瑞萍老师认为有两点:一是还母语教学以简单朴实,还童年以轻松快乐,孩子们在长时间的愉快的诵读过程中,自然完成了语言积累。二是实现修身养性,坚持日有所诵,或早或迟,或深或浅,所读所诵,都将内化为孩子们的精神气质。

 

  “毛虫与蝴蝶”项目有这样一个基本理念:童年不是一个静止的房间,二年级和四年级,不是相近的两个教室,而是隔了几重天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每一年的阅读,也就应该是符合他们各自的不同特点。“儿童阶梯性阅读研究”由此而来。

 

  依据研究,他们在低年级(1至3年级)倡导读写绘结合,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用图画表达与创造相整合的办法,来让低幼儿童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得到自由的发挥。实验在中年级(3至4年级)开始逐步从绘画中淡出,而加大文字阅读;结合讲故事,加大整本书的主题探讨;并开始进行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记的阅读。在高年级,则主张共读方面以主题探讨为主;加大自由阅读的量;加入自然科学方面的阅读;将阅读与儿童文学创作相结合。

 

  目前,“毛虫与蝴蝶”项目组已经整理出小学低、中、高段师生共读书目。包括对晨诵、读写绘和整本书共读的理论阐释与操作介绍为内容的毛虫与蝴蝶项目书,将陆续正式出版。

 

  “每一个儿童,每一个家长,每一个教师,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都可以从毛虫与蝴蝶项目中为自己找到适合他们发展需要的优秀童书。这些精心挑选的书籍,将在娓娓动听的故事中,告诉孩子们宽容、合作、自律、慈悲、感恩、执著、信心、爱……它们将编织出一张美丽的网,呵护孩子在漫长的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与勇气。”“毛虫与蝴蝶”项目负责人马玲的语言充满了诗意。

 

  期待

  目前儿童阅读已经得到包括儿童文学界、语文教育界,阅读界、出版界、新闻界乃至网络儿童书店、亲子文化阅读网等各个领域的关注,独立于出版系统之外的童书荐书机制正在建设中,评选、奖励年度儿童阅读推广人及推广组织的工作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书香社区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

 

  但是,欣喜之余,人们也会注意到这些事实:

  目前的儿童阅读推广主要定位在课外阅读的范围内,如何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是一个难题;

  推广主要是以民间形式进行,各地教育局、政府参与的情况还不多;

  各机构推荐的优秀读物中,翻译作品居多,本土原创作品很少;

  研究与推广工作做得好的机构和学校还很少,比较成功的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一带;

  儿童阅读的研究与推广如火如荼,中学生的高品位阅读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只能用“寂寞”二字形容;

  红泥巴网站的创办人阿甲在接受一家网站的采访时说,儿童阅读社会生态要想全面改善,必须在整体层面上动手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育体制和公共图书资源的配置。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说,还存在另一条通道:不迷信整体的、系统性的手术,而从每个看似破碎的终端开始入手。“这听起来有点玄奥,其实它与互联网诞生的原理非常类似。我认为,此路未必一定通,但也未必一定不通!”

 

  这话就像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语的现代版。或许,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先生也是基于同样的信念而一再对老师们呼吁:“行动就有收获!”

 

   如此,不妨重提一句口号式的话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都成为儿童阅读的点灯之人!(茅卫东)

  

 

 

乐朗乐读文来源:互联网

0


下一条:如何提高阅读速度 上一条    六一儿童节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