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来敲门》 (美)潘特莉 著,王山尔 译

《让孩子来敲门》就是为你解决困惑的。不像其他亲子类书籍只涉及一般的理论和原则,本书提供的全是一些针对家庭的实用好点子。有了这些点子,你就能有效地处理与孩子的争执,再也用不着对孩子大声嚷嚷、唠叨或哀求了。

让孩子来敲门

  作  者:(美)潘特莉 著,王山尔 译

  出 版 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

 

  内容简介

  “我家宝贝老是不好好吃饭,过了饭点又喊饿,真拿他没办法……”

  “我儿子不肯乖乖睡觉,不是喝水,就是上厕所,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家闺女总是丢三落四,我还得回学校替她拿作业,很烦耶!”

  “我家孩子比较‘独’,对所有的东西都有占有欲,该如何让她学会分享呢?”

  “最近我家儿子患上了‘我要买’的毛病,见什么要什么,怎么办呢?”

  “我14岁的女儿不怎么尊重我,对我直呼其名、出言不逊,甚至吵架顶嘴,要不要‘修理’她?”

  ……

  很熟悉是吧?这些场景也时常在你家上演吧?你是不是经常被孩子们搞得头晕、火大,甚至有揍他们一顿的冲动?你有没有发现,不知不觉中,你已经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了?

  为人父母是全世界最艰难的工作,你有烦恼、困惑甚至是愤怒,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让孩子来敲门》就是为你解决困惑的。不像其他亲子类书籍只涉及一般的理论和原则,本书提供的全是一些针对家庭的实用好点子。有了这些点子,你就能有效地处理与孩子的争执,再也用不着对孩子大声嚷嚷、唠叨或哀求了。有了这些点子,你就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合作,甚至主动来敲你的门,与你商量解决方式。有了这些点子,你不仅能培养出自尊、自爱、自律的好孩子,还能充分享受教养子女的乐趣。

  一起享受这趟亲子之旅吧!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潘特利(Elizabeth Pantley)  一个幸福的妻子,也是一个成功的母亲,有着四个可爱孩子。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她组织了一个父母互助团体,专门探讨教养孩子的问题。没想到,这竟成为她为之奋斗的事业。 如今,她已成为美国知名的亲子专家,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聘为顾问,并长期担任家长协会会长。她是《父母》《职业母亲》《持家有道》等杂志的专栏作家,也经常出现在各类电视节目的嘉宾席上。她的《为人父母小贴士》一书被奉为“美国父母必读书”,《让孩子来敲门》也已经有三种语言的版本,成为地域性的畅销书。

 

  目录

  第1章 你属于哪种教养风格的父母?

  第2章 你离“高竿父母”还有多远?

  第3章 让孩子来敲门

  第4章 为什么惩罚不起作用?

  第5章 尊重孩子,让孩子学会自尊

  第6章 孩子们起了争执,怎么办?

  第7章 你对孩子发过脾气吗?该怎样控制?

  第8章 留一点时间给自己,你会成为更好的父母

  第9章 教养孩子,没有标准答案

 

  编辑推荐

  不用大声嚷嚷、唠叨,不用哀求,你也可以教养好孩子!

  虽然我早就是“高竿父母”了,不过既然读书会买了,还是很认真地回家啃完了。很受用哦,每一页都让你觉得身有同感,“是呀,我家的也是这样耶”“还好,我是这样说跟做的”……

  ——网友丝百希妈

  书中谈的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觉得很实际,且浅显易懂。

  ——亲子网网友Tina

  我敢保证,这本书对任何一个在抓狂边缘的父母,都有冷静的效果。这些忠告很直接,实际,不会太复杂,前后一致,又容易实行。

  ——露易丝·阿姆斯

 

  读者评论:

  与孩子对话而不是对抗

  每个孩子都是小天使,不过绝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乖乖的、听话的、安安静静的小可爱,她会使你开怀大笑也会让你怒不可遏,而且后者居多,尤其是当她开始有思想、会说不而且“记吃不记打 ”的时候起,做父母的艰难时期就到来了,我们会变成小时候深恶痛绝的唠唠叨叨婆婆妈妈的样子、会大声叫喊歇斯底里甚至动手打孩子……而且不知道这种日子什么时候到头,这就是与孩子对抗的结果,也是《让孩子来敲门》的作者一开始遇到的情况,幸好她觉悟的比较快,而且积极主动寻求出路,组织了一个父母互动团体,并把其经验总结起来写成了这一本书,让我们意识到,其实教养好孩子才是世界上最最艰苦的工作,别认为把孩子从襁褓中养到上大学就算完成任务,过程无所谓,里面有很多的方法、学问,运用的得当会对孩子的一生有益。书中的观点也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快乐性格的人、有安全感的人、乃至杰出的人,才是我们的目标。

 

  《让孩子来敲门》这本书一大特点是理论叙述不多,主要是举例说明教养技巧,重点突出了对话的技巧,因为我们与孩子很多交流都是通过语言,与孩子的冲突也开始与语言,对话的水平与艺术直接决定这次对话会不会演变成对抗,比如用明确简练的语言代替唠叨的、威胁的、贿赂的、难听的话;在怒不可遏的时候拍拍手然后再表达对孩子的不满;就事论事批评孩子而不要揪出陈年旧账;多用平等的语言与孩子交流;以身作则说到做到,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先做好等等等等,都是通过一个个小例子给我们说明,让读者有身历其境的感觉,因为很多的情况就真实发生在自己和孩子身上,尤其是一些反面的例子,可能就是我们昨天晚上发生的,结果是大人生气孩子哭闹,现在还头疼。而书里告诉我们的语言、技巧、方法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这种困境,之所以说或许,是因为再好的经验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尤其是对待孩子这样的个体,没有什么万能方法,我们还需要耐心与时间,只有这些都具备了,只有我们从心里认同孩子是与我们平等的个体,只有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时候,我想,我们与孩子的状态也就不再是对抗了。

 

  当然,书里的一些观点我并不认同,最突出的就是“关禁闭”,作者认为是一个很有效的好方法,而且甚为推崇,但我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尤其是在0-3岁是培养安全感的时期,因为犯了错误而独自呆在一个小屋子里,不管黑不黑都是一种恐怖的经历,这对于小孩来说是多么大的心理伤害!所以我认为,作者在这个问题上也应该面壁思过。

 

  我看到了以前的我

  虽然我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但是书中提到的情景却在我身上发生过。小时的我,不爱吃饭;老爱丢三落四,粗心;对父母有逆反心理,极其任性,也曾一度让父母“抓狂”。为了让我吃饭,他们让我吃药;为了怕我丢东西,把所有的东西上写上我的名字;为了不让我任性,找老师对我进行教育。结果呢?后来我发现:我对食物有种厌恶感(因为吃东西时总觉得嘴巴里有药味),我惧怕买东西(因为东西多了要整理),我对父母越来越反感(有时听到他们的声音我马上在耳朵里塞上棉花)。很多时候出了问题,都是父母单方面在抓耳挠腮,而我们则在旁边充当看客,父母没有敲开我们的门,我们更没有敲开父母的门。所以这本书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让人很想一口气读完

  大致翻了一下,都是一些难以避免的细节问题而又是大家经常会犯的错误,中间又穿插了小例子,还不错

 

  好书

  小时的我,不爱吃饭;老爱丢三落四,粗心;对父母有逆反心理,极其任性,也曾一度让父母“抓狂”。为了让我吃饭,他们让我吃药;为了怕我丢东西,把所有的东西上写上我的名字;为了不让我任性,找老师对我进行教育。结果呢?后来我发现:我对食物有种厌恶感(因为吃东西时总觉得嘴巴里有药味),我惧怕买东西(因为东西多了要整理),我对父母越来越反感(有时听到他们的声音我马上在耳朵里塞上棉花)。很多时候出了问题,都是父母单方面在抓耳挠腮,而我们则在旁边充当看客,父母没有敲开我们的门,我们更没有敲开父母的门。所以这本书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分享到:


下一条:《游戏力》(美)科恩 著,李岩 译 上一条    《有感觉,还是没感觉?》 (美)弗理德曼,吴岱妮,骆媚梅 著